众所周知,自从60年代以来,各种理论流派在西方此起彼伏,从现象学到阐释学,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,从拉康的精神分析到女权主义,从福柯的理论到新历史主义,从新马克思主义到文化研究,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,这些理论交相辉映,构成了西方学术界一副副令人神往而又费解的图画。面对这种人文景观,我认为有必要对这些新派理论比较系统地加以介绍。于是,80年代后期,经与美国著名批评家希利斯·米勒(J.HillisMiller)协商,并在征求了弗雷德里克·詹姆逊和莫瑞·克里格等人的意见之后,我决定和米勒共同编辑一套批评家和理论家的文集在中国翻译出版。选题由我们二人协商,翻译由我负责组织。最初拟定了10本,考虑到当时出版界的实际情况,准备请中国社科、人民文学和漓江三家出版社分别出版。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拖了下来,直到1996年才重又提出,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独家出版。鉴于时势的发展变化,我们调整了编辑方针,扩大了选题范围和时间跨度。
“知识分子图书馆丛书”出版之后,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怀和帮助,据说产生了相当好的影响。作为编者,我不敢妄言这套书如何如何。如果说它受到读者的欢迎,恐怕主要是顺应了时势,为读者提供了一些新的在学术界有影响的作品。新,应该说是这套书的主要特征。我们不仅强调新意、新作,而且注意新人、新译。我们重点追随理论和文化思潮的发展,同时也注意20世纪尚未翻译的经典之作。有些作品,我们可以和国外的出版社同时拿到手稿,有时甚至比他们拿到的还要早些(当然,我们对这些手稿也要进行选择)。
这里我想说明,这套丛书是理论和文化思潮系列,而不是狭义的文学理论或文学批评系列。这里的理论是60年代以来出现的广义的理论,而不是任何具体事物的具体理论,也不是系统说明文学性质和分析文学作品方法的文学理论。这种理论的特点是:1)它是跨学科的———其话语的影响在其原学科之外;2)它是分析性的和思辩性的———试图找出性别、语言、写作、意义、主体等内含的东西;3)它对习以为常的认识进行批判,对自然而然的观念进行批判;4)它是反省性的,对思想进行思考,探讨人们认识事物使用的范畴,包括文学和其他话语实践。对于这种理论,至今有些学者还采取拒斥的态度,认为它破坏了传统的文学研究。但事实却恰恰相反。因为正是这种理论使文学研究充满了活力,提供了更多的阅读文学经典的方式。例如,论述莎士比亚的作品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,人们从各个可以想象的角度对他进行研究和解释,有女权主义的,马克思主义的,精神分析的,新历史主义的,还有解构主义的。试想,若无这种理论的出现,会有如此多的莎士比亚研究著作出现么?
文化思潮与90年代兴起的文化研究密切相关。90年代,出现了一系列“反常的”现象:法文教授写关于香烟的作品,莎士比亚专家分析双性恋,现实主义学者研究系列谋杀,有些文学教授从弥尔顿转向麦当娜,有些从莎士比亚转向肥皂剧,有些从神话转向人类学,甚至有些转向了政治经济领域——所有这一切实际上都属于文化研究的范畴。文化研究与上述的理论相似,它始于文学研究,但大大超越和丰富了文学研究。例如,它扩大了文学教学的范围,许多妇女作家的作品、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被纳入了大学的教学大纲。从广义上讲,文化研究就是要理解文化的功能:文化生产如何运作,文化身份如何构成,文化制品如何表现人类的经验。因此,今天的文化研究几乎无一不涉及民族——国家、种族、性别和阶级。“知识分子图书馆丛书”侧重文化思潮的介绍,也许更贴近当前的国际现实。
“知识分子图书馆丛书”是一个开放的系列,只要有合适的作品和合适的翻译,我们将继续下去。当然,限于人力和物力,我们原则上每年出版5种左右。我们真诚希望广大读者对已出版的作品给予批评,并继续关注以后出版的作品,使这套丛书不断改进,真正起到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作用。